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讲的是药物可以治病,但也同时有毒副作用。我们当地老百姓在服用中草药时常说的一句话“吃一经,损一经”,也是说药物具有副作用。日常生活中,许多患者身体有不适时,往往不去看医生,而是根据自己的症状自行到药店买药,尤其是一些皮肤病、风湿病的患者,自行用药后引起肝功异常者在临床中常常可以见到,被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简称“药物肝”。
3.18日是护肝日,让我们一起聊聊关于“药物肝”的一些事儿。
一、什么叫“药物肝”?
顾名思义,乃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是指由各种处方类与非处方类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所导致的肝损伤。临床上,因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或转氨酶升高而就诊的患者中,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最终确认为“药物肝”的不在少数。
二、“药物肝”为什么会发生?
药物进入体内后都需要代谢,而肝脏中含有与药物代谢相关的酶,因此,目前已知的大多药物都在肝脏进行代谢,当然,肝脏也会首当其冲,成为药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靶器官。通常,“药物肝”的发生包括二种情况:
第一,有些药物本身或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毒性作用,因此,应用此类药物时有些患者可出现肝损伤,而且剂量越大,“药物肝”的风险也随之增大。由于已知该药物或代谢产物有直接的肝脏毒性,所以应用这类药物时,“药物肝”的发生往往可以预测,也便于防范。
第二,药物本身或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肝脏“无毒”,此时,“药物肝”的发生常常与“药”无关,而与“人”有关,因为,绝大多数用药的患者都不出现肝损伤,仅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肝损伤。通常,这种情况下的肝损伤,与患者本身的代谢或过敏体质有关,如对某种药物代谢的明显异常或对药物成分过敏等。所以对这些极少数的人群而言,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一旦发生常较严重,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威胁生命,此时“药物肝”的发生往往很难预测,也难于防范。
三、哪些药物易引起“药物肝”?
已知全球有多种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常见的包括解热止痛药、抗感染药(老百姓通常说的消炎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精神系统疾病治疗药物、心脑血管治疗药物、代谢性疾病治疗药物、抗真菌类药、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包括口服避孕药)等。国外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抗炎药物,我们国内有资料表明中草药、解热止痛药、消炎药物等。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监测,以早期发现肝损伤的信号,采取适当措施避免肝损伤或更严重肝损伤的发生。
四、中药是“没有不良反应”的吗?
中药是“安全无毒”的,不会有不良反应,而西药是“有毒”的,这是很多老百姓长期以来对中药的认识。但是,很遗憾,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上的误区。近年来,我国报道的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天然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明确有肝脏毒性的中药有72种,常见的有土三七、何首乌,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白癜风、牛皮癣、湿疹、痤疮等疾病的复方制剂。但由于组方复杂,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很清楚,因此很难确定是哪种成份引起的肝损伤,在临床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五、怀疑“药物肝”时,如何解读肝功能检查报告?
肝功能检查中如果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ALT)和/或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为主要表现,通常提示肝细胞有损伤。ALT升高幅度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我们称之为肝细胞损伤型“药物肝”。如果出现以碱性磷酸酶(AKP)和/或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为主要表现,AKP升高幅度超过2倍正常上限时,我们称之为胆汁淤积型“药物肝”。另外有些患者,既有ALT升高的表现,也有AKP或GGT升高的表现,此时,我们称之为混合型“药物肝”。在肝功能检查的报告中,除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